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飞天序幕中国二(2)

来源:工程与试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眼看着工程研制即将启动,对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身为总设计师的王永志必须做出明确的回答。 由于航天员的参与,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就成了载人

眼看着工程研制即将启动,对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身为总设计师的王永志必须做出明确的回答。

由于航天员的参与,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就成了载人航天飞行的首要任务。在正式载人之前,要经过大量的地面试验和无人飞行试验来考核飞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苏联和美国在首次载人飞行前,分别进行了7次和8次无人飞行试验,而且都进行了动物搭载试验。我们怎么办?

王永志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任务大厅

在航天员系统的复议会上,航天员系统的总指挥魏金河和总设计师杨天德认为先送大动物上天试验比较保险,他们的理由是,“按照国外的经验,只有动物试验成功后,才能证明可以载人飞行”。

王永志认真地听着,然后问道:“要是上动物,用什么动物好?”

这位专家回答:“我们准备用猕猴,云南的猕猴最聪明、好训练。而且猴子的代谢能力低,消耗氧气慢,在相同的时间里,氧气消耗量只有人的六分之一,六只猴子的氧消耗量才相当于一个人。”

“从购买猕猴到训练成功,你们估计要多少天,花多少钱?”王永志进一步问道。

“先成立一个动物研究实验室,再买猴子开展训练,估计要一年时间,需要3000万元左右。”

听到这里,王永志接过话说道:“训练猴子要有专人饲养,光建一个动物研究实验室就要花几千万,飞船里还要搞一套猴子的生命保障系统,经费和代价暂且不说,最主要的问题是能否达到目的。猴子安全回来了,不见得人就一定行;相反,猴子不行,未必人不行。飞船是按上3个人来设计的,可3个人的代谢量需要18只猴子来模拟。18只猴子上了天,还不得‘大闹天宫’呀!”

王永志的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他自己也不禁笑了起来,“我再给大家讲件有意思的事情吧。国外进行一次飞行试验时,安排一只黑猩猩上了天,由于受到惊吓,它在几天的飞行中不吃不喝,很快就饿廋了,从束缚带里溜了出来,在飞船里上蹿下跳,让地面人员虚惊一场。”讲完这个故事,王永志接着说:“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猴子上天以后,如果出现了意外,我们能分得清是飞船环境满足不了猴子的生存要求,还是猴子本身的问题吗?”说到这儿,王永志收起了笑容,站起身来说:“跟在别人后面把所有的程序都走一遍,那样我们就永远落在后面。只有把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和相互促进、迎头赶上统一起来,才能赶上人家。人类能不能上天,国外的实践早已证明过了。世界上有几百位航天员都上过天,在天上停留的时间也有好几百天了,返回后照样可以生儿育女。这就说明,人类能够适应飞船升空和返回段的过载,也能适应在轨运行的失重状态。那我们还有必要从猴子再开始试验吗?上动物能起到的作用无非是两个,一是测定耐受失重、超重的能力;二是依靠动物不断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来考核飞船自动补充氧气和消除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根据当今的科技水平,要实现这个目的,不用非上动物,只要做一个模拟人体代谢的装置就足够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经费,更重要的是节省时间。我的意见是,大动物试验就不做了。”

这时,又有人问王永志,美苏两国的飞船都是先做动物试验,你怎么一下子就要把人弄上去?王永志回答说:“我们的办法更科学,不会有风险。如果不创造性地前进,40年的差距,什么时候才能赶上!”

听了王永志的这番分析,大家都表示赞同。魏金河和杨天德也表示同意。这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不做动物试验,利用拟人代谢装置跨越动物搭乘试验阶段的一致意见。

会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了研制拟人代谢装置的任务。这套装置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可以模拟3个人的代谢规律,不断地消耗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可以在轨全面考核飞船的环境控制能力。装置完成生产后,仅耗费了600万元人民币。

1994年10月28日,在北京北郊西北旺一个叫“唐家岭”的地方,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开始奠基。负责航天城总体建设工作的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沈荣骏。

沈荣骏是一位航天系统工程战略科学家和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是我国航天测控网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85年后,沈荣骏直接组织指挥了50多次火箭、卫星的发射任务,靠着独特的胆识和魅力成为中国航天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qikandaodu/2021/0407/1557.html

上一篇:浅谈高校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下一篇:技术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

工程与试验投稿 | 工程与试验编辑部| 工程与试验版面费 | 工程与试验论文发表 | 工程与试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程与试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