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飞天序幕中国二(15)

来源:工程与试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根据以往出海的经验,如果风力超过7~8级,浪高大于3~4米,船横摇大于±6°、纵摇大于±2°,测量设备就很难保证精度,甚至无法工作。特别是对远望二

根据以往出海的经验,如果风力超过7~8级,浪高大于3~4米,船横摇大于±6°、纵摇大于±2°,测量设备就很难保证精度,甚至无法工作。特别是对远望二号和远望三号船来说,它们的预定船位在“咆哮40度”暴风带,在洋流、涌向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确定合理的航向来保证船上设备的运行正常。

这一切都给海上测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但“远望”人却对这次充满挑战的历史性航海满心向往。没有现成的资料,他们想出了一条捷径。从1994年起,海上测量基地专门派出技术人员跟随在其他远洋货轮上进行实习,这样就可以先期到达相关任务海域,对当地的历史气象水文资料,尤其是对热带、温热带气旋、海浪、海冰等灾害性天气进行深入研究。回来后,他们根据中高海域气象的特点,制定出了“远望”号的航线,再利用执行其他卫星测控任务的时候,对新的航线进行试航,对任务海域进行实地调查。然后,根据取得的数据,对船上的气象系统进行了彻底改造,使之与国际气象预报体制相适应,实现了同国家气象中心的联网,共享气象资源,具备海上联合会议的能力。

经过陆地和海洋的相互补充,1999年到来的时候,随着青岛测控站和两个国外测控站相继建成,由北京、西安、东风三个中心和遍布国内外的测控站、船组成的集遥测遥控、测距测速和话音图像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S频段统一测控系统基本布设完毕,不论是测控覆盖率还是测控精度都实现了大幅跃升。

永不中断的“风筝线”

从火箭点火升空到船箭分离,从飞船进入太空轨道到返回地面,从火箭、飞船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和电子设备到地面的测控、通信、计算机系统……电子信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大系统,但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从飞船上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到从火箭上的精密设备;从航天服上的传感器到搜救直升机上的定向仪;从飞控中心的计算机到测控站船的雷达设备……作为测控通信系统研制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电子信息技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我国就在电子工业系统安排了一大批与航天技术有关的新材料、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和特殊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建设了相当规模的外测、测控、电子元器件的专门研究机构,后来成为我国电子技术的基础和骨干力量。

改革开放后,为满足卫星、导弹和火箭对小型化、高可靠性的要求,元器件产业建立了更高的标准,使可靠性又提高了几个重量级。但遗憾的是,我国的电子工业并没有保持这种旺盛的发展势头。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民营经济蒸蒸日上,但国企、事业单位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是以承担国家重要军民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工程、重大装备及关键元器件、软件研制生产为主的国家大型骨干企业。但科研经费有限,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各大电子研究所处境困难。科研设备买不起,人才留不住,技术实力提不高,不少课题被迫中断。电子元器件生产单位特别是国营工厂,更是处境艰难,既要面对国外产品的竞争,又要面对自身经济体制的改革,双重压力让他们措手不及,技术人才开始外流……

1991年,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论证工作开始,电子工业部决定,由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牵头,与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和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一起负责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测控网的方案可行性论证及总体框架设计。

工程立项后,电子工业部成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长单位。根据测控通信系统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S波段来实现对航天器的测控,这在我国还是首次。1992年12月28日,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与当时的国防科工委签订了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的研制合同。参与的单位还有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和航天704所。专家们开始了夜以继日地攻关和设计,不到一年便攻克了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向工程总体提交了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做出承诺,“我们完全能够做出全球一流的S波段统一测控网”。

S波段统一测控网不仅规模大,而且技术起点高、功能复杂,研制难度前所未有。为了减少研制损失,工程总体决定,测控网的建设分两步走:先建一个“样板工程”,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开始大规模的建设。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qikandaodu/2021/0407/1557.html

上一篇:浅谈高校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下一篇:技术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

工程与试验投稿 | 工程与试验编辑部| 工程与试验版面费 | 工程与试验论文发表 | 工程与试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程与试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