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高寒大地冻土人——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冻土与寒

来源:工程与试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寒大地冻土人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团队扫描 团队带头人程国栋院士在室内做冻土试验。 团队带头人马巍研究员在青藏铁路沿线进行冻融灾害调查。 新甘肃·甘

高寒大地冻土人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团队扫描

团队带头人程国栋院士在室内做冻土试验。

团队带头人马巍研究员在青藏铁路沿线进行冻融灾害调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通讯员 陈 华

如何在含冰的地基上修建铁路、公路?如何确保工程长期稳定与安全运营?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活动对寒区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就有一支这样的科研团队,立足西部,针对世界性的寒区工程难题,开展卓有成效的科技攻关,他们被誉为守护“天路”的先行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创新团队老中青三代科研力量,怀揣着梦想,扎根西部,发扬“牦牛精神”,长期潜心于冻土研究,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性难题,完成了一项项重大建设工程,用青春和热血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高寒大地上。

攻坚克难攀高峰

全球寒区线性工程病害率高达40%的严酷现实,是冻土研究长期面临的世界性难题,而气候变暖使得工程建设和维护更是难上加难。且我国近四分之三的陆地遭受着反复冻融的影响,寒区工程建设制约因素多,难度超乎想象。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团队应运而生。自与“高寒”“世界性难题”结缘的那一刻起,注定前方无坦途。

几十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边疆的冰原雪域,他们的视野始终紧贴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开展了青藏铁路、青藏公路、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中俄输油管道、哈大高铁、共玉高速等寒区重大工程问题研究,解决了工程-冻土-气候-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引领了国际冻土工程研究的发展,制定了多项国家和行业规范标准,节省了数百亿元的投资。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由中科院院士程国栋领衔的冻土科研团队,在国际上创造性提出了“主动冷却路基”新思路和成套的调控技术,有效解决了青藏铁路高温高含冰量冻土路基稳定性的世界性难题,确保了列车在多年冻土区最高时速100公里的安全运营。

在实践中,冻土研究人员还揭示了沥青路面热效应形成机制及其对冻土变化和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提出抵御气候变暖及热累积效应的复合冷却路基地温调控技术,为青藏高速公路修建提供了关键技术储备。提出了冻土区“基于应变的管道设计”新思路,显著提高了变形预报精度和管基工程可靠性,为中俄原油管道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构建了哈大高铁水、热、变形动态监测系统,为我国首条寒区高铁成功建设与安全运营做出突出贡献。考虑冻结缘区冰—水剧烈相变及有效应力原理,构建了冻土水、热、力三场耦合理论体系和冻土工程热力稳定性数值仿真平台,为寒区工程设计、施工、运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正如吴青柏研究员所说:“最难得的是,我们积累了青藏高原和东北冻土区长期基础性数据,推动了冻土学和相关学科的整体发展。”

初心感召显力量

不同于一般的科研工作,冻土团队的科研人员常年身居野外,上高原、进无人区更是家常便饭。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人烟稀少、空气稀薄,见的最多的“活物”就是牦牛。终日与牦牛相伴,冻土团队把牦牛视作“朋友”,更当作团队的精神象征。

中科院院士赖远明说:“牦牛身上的憨直、坚韧、尽责大概是对冻土科研工作者的最好诠释。”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牦牛精神”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影响并激励着冻土团队的每一个人。

这些年来,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团队始终秉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和这种“牦牛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确保了团队健康稳定发展,成果持续产出,事业引领国际。

以程国栋命名的“地下冰重复分凝理论”——“程氏假说”得到国际同行认可。1993年,程国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冻土协会主席,2011年赖远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程国栋院士获得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冻土人”最大的褒奖,标志着我国冻土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几代“冻土人”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数十年拼搏,将最初的考察队发展成为引领世界冻土工程发展的创新团队。团队现有8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优秀人才。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zonghexinwen/2021/0414/1608.html

上一篇:自贸港丨海口全力推进这项“一号工程”
下一篇:中国或重启140年前世纪工程!规模等于5个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