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刚下水的实验6号科考船有何亮点?我们和总工程

来源:工程与试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京报讯7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在广州下水,新京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这是目前国内3000吨级综合科考船的旗舰船型,填补了我国目前

新京报讯7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在广州下水,新京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这是目前国内3000吨级综合科考船的旗舰船型,填补了我国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预计2021年入列服役。

据了解,“实验6”号总投资5.175亿元,总长90.6米,定员60人,续航能力达海里,自持力达60天,可为我国海洋科学以及深海大洋区的极端环境研究提供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试验平台。

“实验6”号设计有何亮点?将执行什么任务?就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南海海洋所造船办公室总工程师、“实验6”号项目总工程师蔡小阳。

7月19日,“实验6”号项目总工程师蔡小阳站在“实验6”号科考船前。受访者供图

共设置各类实验室16个 全船人员住舱均为平铺

新京报:“实验6”号是目前国内3000吨级综合科考船的旗舰船型,这一船型适合什么样的科考?有何优势?

蔡小阳:可以说,“实验6”号填补了目前国内中小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以较小的船舶吨位获得了较全的科考作业功能。能够发挥吨位适中、快速灵活、节能环保、低噪稳定等特点,为我国研发的探测装备海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通过高效节能型主机、优化住舱布置、合理分配用电负荷、优化科考作业流程、采用减振降噪等措施,“实验6”号具有吨位小、操作灵活、科考功能强,油耗少、运行费用低、满足绿色环保排放要求的特点。

新京报:能否具体介绍下“实验6”号的设计亮点?

蔡小阳:“实验6”号共设置各类实验室16个,总面积超过330平方米,工作甲板面积达到600平方米,科考辅助面积超过470平方米。

“实验6”号具备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一个例子是,它创新采用了控制气泡干扰的船型一体化设计技术,成功解决了快速性与抗气泡干扰性之间的矛盾。

什么叫气泡干扰?以前的科考船,更注重快速性,往往忽视气泡下泄对船底声学设备影响。这次采用的线型,通过采用内凹的小球鼻,仅牺牲较小的阻力,可以保证气泡下泄最优的路径,对船底声学设备的影响可达到最小。

此外,“实验6”号是国内首艘全船人员住舱均为平铺的中型科考船,不设上下铺,提高了居住舒适性。优化设计的露天作业甲板面积超过600平方米,达到4000吨级科考船的水平,大的甲板面积表明一次出航可搭载的科考设备种类多,可完成的任务多、能力强。

“实验6”号还拥有综合科考船中较高的航速,能缩短科考航渡时间。这条船的动力大,跑得快,由于电站功率配置优化合理,所用油耗小,推进储备功率富裕,抵抗恶劣海况能力大大提高。它采用多种最先进的减振降噪措施,低速探测水下目标时,对生物没有影响。

具备多学科科考功能 可探测米水深海底地貌

新京报:与“实验3”号等科考船相比,“实验6”号有什么不同?

蔡小阳:因专业科考设备配置,未来“实验3”号将更多执行物理海洋专业的航次,与“实验6”号形成互补。

“实验6”号是国内首艘以地球物理勘探、地震采集和处理为主的现代化科考船,可以实现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探测和综合海洋环境立体探测,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什么是地震采集?就是科考船在目标海域底部投放海底地震仪阵列,在船尾拖放气枪震源和多道电缆,以走航拖曳方式向海里发射高压空气炮,利用人工源地震方法制造地震声波。海底地震仪和多道电缆采集地震数据后回收分析,通过分析获取的数据可以解释海域的地质构造情况,包括岩浆活动、地壳结构、板块张裂等情况。

除了突出地球物理调查能力,“实验6”号还强化了多学科综合科考的功能,比如水文、气象、生物、环境污染调查等,以提高使用率。它相当于“海上移动实验室”,有效科考负载超过150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京报:建造“实验6”号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蔡小阳:因为“实验6”号配备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系统,船载仪器设备繁多、复杂,而且大部分是新型设备,这就给船载仪器设备选择、安装与集成技术带来了困难。

今年春节后,船台建造进入复工复产阶段,但受疫情影响,劳务人员比较缺乏。为此,黄埔造船厂采取激励措施,同时积极和劳务人员所在地政府沟通协调,在当地政府许可下,安排大巴定点接回广州。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zonghexinwen/2020/0723/427.html

上一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再获认定两个省
下一篇: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化学工程实验

工程与试验投稿 | 工程与试验编辑部| 工程与试验版面费 | 工程与试验论文发表 | 工程与试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程与试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