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知识实践视角下的乡村建设研究基于定县教育邹(3)

来源:工程与试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邹平是“自我拯救”,通过社会组织新构造来拯救中国。20世纪早期的中国不仅处在历史性的转折点上,更处于革命的转折点上,有多种可能性。作为“最

邹平是“自我拯救”,通过社会组织新构造来拯救中国。20世纪早期的中国不仅处在历史性的转折点上,更处于革命的转折点上,有多种可能性。作为“最后一位儒家”,在确定中国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上,梁漱溟与同时期的共产党人并无区别,都强调必须首先认识中国社会。“中国问题之解决的方式如何?是改良,抑或革命?要决定这两点,必先认识中国问题是个什么样的问题?”(2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1、266、118页。不过接下来,乡村建设派与“中国农村派”出现了分歧,在梁漱溟看来,中国社会以伦理为本位,只有职业之分而无阶级之别,只有建设任务而无革命对象。“中国问题根本不是对谁革命,而是改造文化,民族自救,重大的民族自救文化改造问题,早掩盖了其它问题。”(2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1、266、118页。梁漱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历史性的定位,认为处于中间阶段,高于西方文化,但低于印度文化;同时,还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本土性的定位,认为应该走中国自己的文化革命道路。这里的文化并非传统的儒家文化,而是保持在乡村中的礼俗,“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即建设新的礼俗。”(2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1、266、118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问题解决的一系列答案,即,乡村是文化和组织改造的场域,新礼俗是拯救的工具,新组织构造是拯救的载体,而知识分子则是这一场运动的发动者和主导者。

乌江是“技术先行”,通过农技推广与普及推动乡村建设。乌江实验者们更多的是站在“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运用知识。在他们看来,“中国乡村当前之危机,已日趋于尖锐化,自非空言‘救济’,‘复兴’所能奏效。”(24)蒋杰编著:《乌江乡村建设研究》,南京朝报印刷所,1935年,第1、9、9页。而必须付诸实际行动。实际行动又可以分为诸多种类。对于金陵大学农学院而言,则是将他们掌握的农业和技术知识直接运用到农业推广工作之中,以此来推动乡村建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技术推广为起点,推动乌江实验。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初期萌芽、中期发达和后期扩大,实验机关从民间机构[农业推广工作(站)]到合作机关(农业推广实验区)再到行政机关(实验区),乌江实验最终成为一个代表性的乡村建设实验。二是以技术推广为先导,推动农业生产变革,特别是第一、二两个阶段的核心工作。三是以技术推广为支点,推进乡村建设。前期活动是基础性的,如开设小学、卫生推广和开办示范农场等;中期活动是扩展性的,如开办社会教育,成立合作社及农会、农民医院等;第三期的活动是补充性的,如组织乌江青年生活励进社、训练农村领袖、改组乡农会、办理保甲法、成立庄丁队等。(25)蒋杰编著:《乌江乡村建设研究》,南京朝报印刷所,1935年,第3章第2节、第4章第3节和第7章第1节的内容。

相较来看,定县是方法至上,“中体西用”;邹平是理论至上,“自我拯救”;乌江是“技术先行”,学以致用;从知识实践的角度看,定县是“方法的实践”,邹平是“理论的实验”,乌江是“技术的试验”。这三者之间泾渭分明,通过文字成果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定县最有名的是实验中获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是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方法运用于中国农村的结果;邹平最有名的仍然是梁漱溟先前撰写的《乡村建设理论》,也是梁漱溟关于中国前途思考的结果;乌江最有名的是蒋杰编著的《乌江乡村建设研究》,是乌江实验者们调查、思考和实验的研究总结。

三、真的是乡村“建设”吗?

“乡村建设”源于拯救民族危机和解决中国问题,虽然最后落脚到乡村建设,但其目的多以“救济”“改造”“复兴”乡村为结果。在实践及总结中又不一样。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在晏阳初那里多是以“运动”的形式出现,社会大众也多是从“实验”的角度来认识定县平民教育,不过最终走向了融合,晏阳初自己有《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之总结,“中国农村派”千家驹亦有《中国农村建设之路何在:评定县平教会的实验运动》之反思。邹平乡村建设的总结多以“实验”出现,或是邹平本身以“实验县”名称出现;也有例外,即孙伏园在《全国各地的实验运动》中从历史上历次运动的角度对乡村建设运动进行总结。乌江的总结与“实验区”结合在一起,不论是报道和调查文献,均以“乌江农业推广实验”“乌江实验区”出现;蒋杰的总结倒是个例外,在发表的文献中只提“乌江”,代表作中却是“乌江乡村建设”。总的来看,三个代表性的知识实践案例都可以总结为“实验”,但不能都总结为“运动”或“建设”。这就有必要对此进行区分。正如孙伏园所言,“实验”这个名词并不等于“模范”这个名词,也许这正是相反的两个名词。(26)孙伏园:《全国各地的实验运动》,《民间(北平)》1934年第1期。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qikandaodu/2021/0728/2245.html

上一篇:汽车加速耐久试验方法研究
下一篇: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分析

工程与试验投稿 | 工程与试验编辑部| 工程与试验版面费 | 工程与试验论文发表 | 工程与试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程与试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